“毛家整風”
毛澤東常在大江南北巡視,在接待方面,毛澤東對身邊工作人員早有指示:“我們每到一地,要尊重地方的領導和同志,不要搞特殊。”他首先從自己做起,蓋的、鋪的、穿的、用的——包括牙膏、牙刷、肥皂、吃的、喝的,包括油鹽醬醋茶,統統帶上。
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,毛澤東耳聞自己身邊工作人員收了地方一些諸如水果、茶葉、絲綢等土特產,當天,他就將跟隨他長征、時任江西省副省長的汪東興召上廬山,指示道:你回來吧,主管第一辦公室,你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風!
汪東興回到中南海后,通過調查研究、批評和自我批評,摸清收受土特產的具體情況,形成一份材料呈報毛澤東處置。
“我的話你們就是不聽,遇到暫時困難都過不去,脫離了群眾,你們統統給我滾蛋,還是回到人民群眾中去!”毛澤東大發雷霆,且說到做到。不久在汪東興的主持下,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人員調整。
事情并沒有到此打住。毛澤東根據那份材料統計的情況作出決定,凡是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收受的土特產,一律作價從他的稿費中向有關省市退賠,共計3萬多元。
處理禮品有原則有分寸
說起世界上一些國家元首送毛澤東的貴重禮品,那真是五花八門,琳瑯滿目。金銀器皿、象牙制品、民族工藝品、土特產……應有盡有。不僅有地球上的珍寶,連月球上的石頭都有。
毛澤東的“管家”見過那么多的禮品,卻沒見過毛家人動一根指頭。“主席,這些禮品都是送給您的,吃了用了都是應該的。”“管家”勸道。毛澤東耐心解釋:“這個問題不是那么簡單,黨有紀律。這些禮物不是送給我個人的,是送給中國人民的。比如說,你在我這個位置上,人家也會送給你的。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。可是,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,隨隨便便吃了拿了,那些部長們、省長們、市長們、縣長們都可以了,那這個國家還怎么治理呢?”
毛澤東處置這些禮品既有原則又有分寸。凡屬貴重禮品一律交公,專門陳列起來。對于沒法保存的土特產,是水果,送幼兒園;是茶葉,送身邊工作人員。“管家”從來沒聽毛澤東說過將水果、茶葉送給江青,送給自己的孩子們。每逢送來的土特產量大時,毛澤東就讓工作人員拿到中南海食堂去賣掉,然后附上一封說明黨關于不準送禮的規定和紀律的信,將錢寄給送禮的單位和個人。
大約在1964年,印度尼西亞掀起了迫害我僑胞的浪潮,我國政府義不容辭地出面保護了他們。有僑胞出于感激之情,送了重達31.5公斤的燕窩給毛澤東,燕窩之珍貴人所共知,且不說今日每500克需1萬元以上,就是在當時也得四五百元一斤,相當于毛澤東一個月的工資。
毛澤東毫不猶豫地指示:“把它們全部送到人民大會堂招待外賓。”秘書徐業夫試探地說:“主席,是不是家里留……”毛澤東擺擺手,打斷道:“不用留,一點都不用留,全部送走。”于是,這31.5公斤燕窩一克不少地送到了人民大會堂。
日月如梭,十多年后的1975年,年邁的毛澤東已經行動不便,咳嗽哮喘,外加心力漸漸衰竭,身體日漸衰弱。“管家”就向辦公廳領導提出要給毛澤東增加營養,最好能弄點燕窩燉湯。廳領導找到人民大會堂黨委書記,這才發現當年的燕窩尚有7兩。經汪東興批準,打收條取回中南海,每次瞞著毛澤東在湯里加一點。直到離世,這位偉人也不知道那31.5公斤燕窩被他喝掉了7兩。
來源:三湘風紀